|
为什么非防疫一线人员不戴N95口罩,普通民众戴什么样口罩?时间:2020-02-10 医用外科口罩.资料图 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可分为空气过滤式口罩和供气式口罩。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以纱布或纸等制成。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疫情中,有人把千方百计搜集到的口罩,送给一线医护人员、执勤警察、排查人员,放下就走不留姓名;有人趁机涨价,一个平时只有几块钱的N95口罩能卖到上百元,还有人开着公车把爱心人士捐助的口罩拿去孝敬领导。这真是一滴水中见太阳,一副口罩见人心。 相信没有人不同意这一点:口罩等应急物资,应该优先分配给在疫情一线奋战的“逆行者”。但在实际中能不能做到,考验的既是人性,更是政府的应对能力、治理智慧。 浙江日前出了一个加强口罩统筹管理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除特殊岗位防护需要外,公职人员一般不得佩戴N95医用防护口罩。网上对此点赞一片,认为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怎么理解呢?岛叔仔细看了这个意见,觉得可以总结成三句话:给足医用的,稳住民用的,堵住乱用的。 一 抗疫斗争,如同打仗。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目前,光武汉一地,全国医护人员总的驰援力量已经达到1.1万多人。物资能否跟得上,决定了结果的成败。这次疫情的发生,有个不利因素。就是正值春节期间,工厂停工,包括口罩在内的应急物资产能缺口很大。好在经过各方努力,产量持续上升。发改委前几天说,截至2月3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口罩日产量达到1480.6万只,其中N95口罩11.6万只,产能利用率达到67%。 口罩虽然供应上升,但无法马上投入使用。工信部官微2月8日对此有个解释,就是说虽口罩生产秒速,仅需0.5秒/只。但是,一个解析消毒的标准流程,需要7天到半个月。换句话说,大年初一加班生产的那批次口罩,可能最近刚上市。因此,在当前口罩供需矛盾还没得到根本缓解的情况下,若分配不得其法,管理不够科学,而是损不足以奉有余,那不管生产多少,填的都是无底洞,结果不问可知。 二 浙江这次疫情防控压力很大。由于温州、台州、宁波等地去湖北做生意的人很多,疫情早期,浙江的输入性病例也相对较多。 根据浙江省卫健委消息,截至2月7日24时,浙江省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48例,累计出院170例。那么,面对着抗疫斗争中巨大的“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该如何决定分配比例?浙江的这个意见提供了一种“梯次安排、高效分配”的思路。 首先,给足医用。优先保障一线医护人员必需,优先保障公安、交通、网格化排查等基层一线人员必需,优先保障公共场所服务窗口人员必需。 其次,稳住民用。及时公开发布市场投放信息,稳妥引导市场预期,避免因口罩不合理投放引起人群聚集。 第三,堵住乱用。科学指导不同场所、不同人群选择合适口罩类型,不过度防护,实现有限资源精准投放。严禁公职人员私自占用全省统一调配的医用口罩。 这个办法确实不错。再加上蒸蒸日上的产量,相信不久之后,各个条线的物资需求就能得到相对的满足。虽然最终还是供给起决定作用,但需求侧管理做好了,对整体工作也是极大的促进。 无独有偶,在黑龙江,为保证医疗“火线”和“一线”防护用品需求,黑龙江政府今天发出一项公告:倡议全省群众用N95/KN95及以上标准口罩置换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公告说,群众用1只N95/KN95口罩可换5只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置换回收的N95/KN95口罩将用于医用。 CT室机房消毒时,有医生顺便把一次性口罩利用紫外线消毒,以便重复利用.资料图 三 浙江出台的意见,突出体现了对口罩分类管理、分级使用的理念。其中对公职人员的“禁令”,在社会层面则有着深远的科普意义。疾控专家早就说了,到人员集中的地方去,比如坐地铁,乘公交,这需要戴口罩。去空旷无人的地方,不用戴。另外,像N95、KN95这样的口罩,主要是给一线医务人员服务病人时使用的,普通人员没有必要用,戴一般的口罩就可以了。 口罩不是越高级越贵,防护效果就越好,只要科学合理使用,达到防护目的就可以了。但疫情发生初期,信息有点乱,搞得很多人以为大家都得戴N95才最保险。媒体就有报道,有人戴十几层口罩上街,有人专门囤积N95口罩。所以,公职人员带头放弃N95口罩的使用,是一个强有力的示范信号,有助于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疫情、理性看待防护,减少恐慌。就好像很多地方治理河流污染之后,领导直接舀起来就喝,以示水质变好一样。 四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如果应对失据,就会放大负面影响。什么叫应对得法?一个表现就是能够按照事件各个环节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这很难做到吗? 对于业务不熟、常年只在办公室待着的“夹生干部”来说,很难。连社会上真实的情况都搞不清,谈何应对?只能应付。对于真正把目光和精力集中到战“疫”的地方政府来说,对于深切了解一线所需所盼的干部来说,就不难。(来源:侠客岛,文/田获三狐) 延伸阅读:口罩的历史,N95医用防护口罩的特点与佩戴方法 1、口罩历史 先看看口罩的历史。医学卫生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对抗疾病。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和《孟子·离娄》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开始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活必备品。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夺走了约5000万人的生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御病毒。 1897年3月,德国人美得奇介绍给大家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用时一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后来又有人想出了用带子系在耳上,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 1910年,哈尔滨爆发鼠疫,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医生发明了“伍式口罩”。 20世纪中后期,口罩的大规模使用次数明显频繁。载入史册的历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预防和阻断病菌传播方面数度扮演重要角色。 2003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一场“非典”几乎令口罩一度脱销,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各大药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抢购纱布口罩;2009年,在继2004年的“禽流感”之后,“甲型H1N1流感”让口罩大军再一次出现在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镜头前;2013年PM2.5空气危害概念的出现,引发公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使得口罩等防护用品在雾霾天气期间甚为畅销。 2020年2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0余名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利用医用包装无纺布、器械用吸水纸、N95熔喷过滤布等材料动手制作口罩。 2、中国国家标准GB6223-86UDC614.894 口罩检验标准。除日本标准(0.06-0.1微米)以外均以0.3微米的粒径做测试,欧盟标准的检测流量为95L/min,美国标准为85L/min。 我国国标用悬浮粒径<5微米的90%以上,<2微米的70%以上,流量值为42.5L/min。在滤料的检测认证上则采取了“最坏个案”的思想,即在实验室做检测实验时的条件设立为最恶劣条件。如做效率实验时所用的氨化钠盐或DOP油雾的粉尘粒径为0.3微米的气体动力学计算直径,它代表了极细小的且最易穿透滤料的颗粒的大小、代表了从事强体力劳动时的呼吸量,实验前还要对滤料进行高温高湿的预处理,代表了恶劣的工作环境,所有这些的目的是检验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如果滤料能通过检测而达到相应的效率水平,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定能更有效地保护工人的健康了。 防毒滤料一般都采用活性炭或经过化学处理的活性炭作为材料,通过吸附或化学反应将毒气或毒蒸气过滤而不被人吸入。活性炭的内部结构中有很多微孔能构成极大的比表面积,这些微孔能将分子大小不同的毒蒸气和毒气分子吸入其中而不会逃脱。活性炭的处理及安装要求是很高的,若处理不当或活性炭颗粒很粗,而造成粒间缝隙,那么毒气就会从缝隙问穿透进入呼吸道,而不会被吸附了。因此,自己更换袋装活性炭的做法非常不科学。好的化学滤毒盒里的活性碳应添装密实,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这样防毒时间才会长,同时还要考虑呼吸阻力小,配戴舒适。 3、口罩类型 平面口罩依据材料分为:棉布口罩、无纺布口罩、高分子材料口罩、活性炭粉滤芯口罩、活性炭纤维毡垫口罩。依据规格尺寸:成人口罩(18cm×9cm)、儿童口罩(15cm×9cm)。依据使用区域分为医用口罩和非医用口罩。又有:供气式口罩是指将与有害物隔离的干净气源,通过动力作用如压空机、压缩气瓶装置等,经管及面罩送到人的面部供人呼吸;空气过滤式口罩是日常工作中使用最广泛的一大类。一个空气过滤式口罩的结构应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面罩的主体,可以简单理解为它是一个口罩的架子;另一个是滤材部分,包括用于防尘的过滤棉以及防毒用的化学过滤盒等。 口罩产品类型有:N系列: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无时限;R系列: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及汗油性悬浮颗粒时限八小时;P系列: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及汗油性悬浮颗粒无时限。有些颗粒物的载体是有油性时,而这些物质附在静电无纺布上会降低电性,使细小粉尘穿透,因此对于防含油气溶胶的滤料要经过特殊的静电处理,以达到防细小粉尘的目的。所以每系列又划分出了3个水平:95%,99%,99.97%(即简称为95,99,100),所以共有9小类滤料。 4、纱布口罩 纱布口罩可阻止一部分病毒侵袭,但此种口罩其结构与人面部密合性差,防毒效率低。 2003年5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319号令,通知普通脱脂棉纱布口罩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说明纱布口罩不能作为医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 2003年,对16层纱布口罩和24层纱布口罩进行了过滤效果侧定,结果发现16层纱布口罩的过滤效果仅为24%,24层纱布口罩的过滤效果也只有36.8%,完全达不到防护的要求。 5、医用外科口罩 在医疗机构,我们见到医护人员更多佩戴的,医用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至里面;中层有过滤作用,可阻隔空气中大于5μm颗粒,过滤效果>90%;近口鼻的内层用以吸湿。 医用外科口罩用于飞沫隔离的防护,在感染性疾病科以及发热门诊等需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实际使用时一定要分清医用外科口罩的内外面,不能反戴。一般鼻夹结构是在外面的。 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方法:(1)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2)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3)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5、医用防护口罩 SARS以前没有医用防护口罩,很多人都认为N95口罩就是医用防护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有国家标准。我国按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管理,规定口罩的过滤效果要达到N95要求对非油性0.3μm颗粒的过滤效率大于95%,同时还要具备表面抗湿性、合成血阻断性能等医用防护要求。 医用防护口罩用于空气隔离的防护,一般要求肺结核门诊和收治病区的医务人员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过去很多医疗卫生机构储备的医用防护口罩都是白色的8210型号,目前美国3M公司生产的2个型号,1860型号是最经典的碗状结构,9132型号是折叠结构的。 医用防护口罩佩戴方法:(1) 一手托住防护口罩;(2) 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3) 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4) 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东方红星,文/李烈;治疗来源:百度文库,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侠客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