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5-10-08 【转载】 来自于:大众网-鲁南论坛枣庄 十里泉-许池泉
(图片 清朝时期十里泉全景)
十里泉古时称许池泉,因其距县城十里地故后来改为现名,是老峄县八大景之一。清乾隆年间是十里泉旅游业的鼎盛时期,峄县县令张玉树(陕西武功县人)亲自挂帅大兴土木,着意经营八景之一的“许池绿波”胜迹,工期持续了五、六年之久。水上回廊、曲桥、凉亭连成一片,岸边馆舍、别墅、教堂、祠庙一应具全,我国思想家荀卿祠就建在泉上。并在珍珠、贯珠、喷珠、沸鼎、金花诸泉旁立石碑刻泉名,待全部工程结束后,张知县岀于孝心接其母来此观泉赏景。当母子二人岀峄县城北行不远,便见一片红墙绿瓦掩映于苍松翠竹之中,进得园內一池碧水,喷珠吐玉,许池泉畔绿柳垂荫,青波红渠荷花盛开,小桥流水相映成趣,人游其中如入画中。看毕张问母亲有何指教时,张母不无诙谐地说:“好是好,可惜少了四个轮子,不能运回咱们老家武功县”。 从此,张玉树对闲情逸?~有所约束,不再过多的侵夺农时,疲惫百姓,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文化教育和平息匪患方面,因而峄县境内一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呈现岀一派康乾盛世景象。... ... 十里泉 十里泉的古建筑六十年代大多保存完好,泉眼星罗棋布,分散在南北长90米,东西宽60米的区域内。泉水清的像面镜子,两三人深的河底有根缝衣针也清晰可见,泉头的西侧是供游人观赏纳凉用的两层平台,再往上是座古庙,迎门建有大殿,坐西朝东,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古朴典雅,气势恢宏。院的北端是一片错落有致的青色瓦房,据说是曾人住的屋子和练功房。院内名人碑刻无数,其中一通能当镜子用的亮碑最引人注目,碑的左半部是峄县县令张玉树题写的重修十里泉记,碑的右半部用水一擦能照出人的面部轮廓,后来大庙被毁后,该碑被镶在了十里泉生产小队的仓库门旁。再后来,据说是被盗墓贼之类的人挖走了。 十里泉的变迁 十里泉明朝形成村落。“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喜鹊窝”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统一了全国,结速了多年混乱的局面。当时山东灾后城乡空虚,人口严重不足,政府钱粮无法征收。明政府为了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实行“移民屯田”政策,在近五十年中先后迁晋民到山东达13次,十里泉村的多数先民也是其中迁移来的一部分。 古时十里泉叫许池泉,解放前隶属于峄县山阴乡,新中国成立后是峄县英庄乡的一个村,1960年枣庄建市后先后划规齐村区各塔埠公社,市中区郊区公社,直到现在的光明路街道办事处。 风水宝地 传说十里泉是古代南方人往老家赶风脉,失手赶漏了冒出来的。不过,泉的周围确是一块风水宝地,解放前有位顾工为其主人耕地,从下面犁出了一口黑瓷大碗,带回家去当了饲养家禽的用具,后经一过路僧人指点,确认为古代宝物,主人将该碗变卖后,盖了一座小炮楼。后来到了90年代初期,在清理河底淤泥时,又有人捡到了一块金条,到市里换回来一台进口彩电。十里泉大庙的屋后头,原来是一条废弃多年的滕峄古道,道中央的卧石上,有一深达十余公分,南北走向的槽沟,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那是早年木轮车辗出的车辙,不难看出,车水马龙在此并不久远。 美丽的传说 十里泉当地有众多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早些年在附近村庄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讲上两段。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小孩都喜欢听长辈们啦呱,晚上能围在一起听大人讲故事,是当时的一大乐趣。 听的最多记忆最深的,当数“飞毛腿徐娃”了。相传很早以前,在十里泉边有户徐姓人家,丈夫早亡,留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取名徐娃,长到四、五岁时,走路与别的小孩不一样,跑起来根本看不见脚着地,两个脚心还各长一撮黑毛,后来他母亲发现他睡觉不闭眼,闭眼睡不着觉,专在房梁上过夜。再后来,千把里路夜出早归不在话下,有一次他打牌输了钱,说出去借点钱,眨眼工夫返回屋内说:“扬州好大雪”,众人以为他在开玩笑,大晴天哪来的雪,可仔细一看他帽子上还真挂着雪。到了二十岁出头,他开始不走正道,逐渐学坏,专偷富家钱财,劫掠女眷。没过几年,他在杭州一大户人家里,犯下命案,潜回老家。由于徐娃会飞,功夫也不差,身上还有一把削铁如泥,杀人不流血的宝刀,不用时能折叠放于口袋中。 缉拿徐娃的事,可难坏了官府,多次踩点均未凑效,无奈之际,想到了徐母。徐娃的母亲通情达理、大义灭亲,官府通过做工作,获得了徐的生活习性和其他特征。最后官方挑选了两名功夫超群的武林高手,在其家附近日夜守候,不几日徐娃半夜时分回到家中,在房梁上双目圆睁,两武将破门而入,飞身上梁把徐娃前后合围死死抱住,受到惊吓的徐娃带着二人飞出房外,绕着十里泉上空转了两圈,在掏刀时,不甚将宝刀掉入河中被称作大淹子的水里,从此徐娃被生擒,押往峄县城里斩首示众。 还有人说徐娃用的宝刀60年献一献,只有徐姓后人才可传承。若干年后,一老者早晨在河边拾粪,发现有一把刀在水中闪闪发光,便伸粪扒去钩,只听见哗啦一声,粪扒头被削成两半,从此再也无人见过此刀。 十里泉黄莲树 早年,在十里泉泉头北首,金华泉之东,有一棵干枯的黄莲古树,树围三个成年人合抱才够得着,树高方圆十余里可见其身影,成为当地人辨别方位的标致物,据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讲,该树龄至少在500年以上,干枯于何年何月谁也说不清,文革期间,附近生产队因需木料加工门窗和农具,用炸药从根部将其推倒,用了三年还有剩余,可见树的体积有多大。 十里泉水坝 水坝是原齐村区各塔埠公社十里泉大队社员,在文革期间自行设计自力更生建起来的水利设施。大坝东头最高处20余米,上方有大幅铁制拱形红太阳图案毛主席万岁!峻工剪彩当晚放映了电影《毛主席接见卫兵》,可能是第一次接见。据说后来十里泉水坝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录制成“加演片”,烤贝片向全国发行。 洋井子 圆形水泥盒子俗称洋井子,在十里泉泉头西首分南洋井子和北洋井子两个,相距60余米,直径约5米,深3米,洋井子底下复盖着两个十里泉最大的泉眼。枣庄沦陷后,洋井子是日本人往枣庄矿区泵水用的唯一源头,地下用粗近1米的水泥管道直接引入下游一华里外的泵房,可见这两眼泉的水当时有多旺,南洋井一直使用到70年代末,北洋井在75年左右被枣庄南电厂毁坏后改建成10余米深的大形机井。 水楼子 图/日本人的专用供水站 大院就是当年日本人向枣庄输送泉水的专用泵房,在十里泉的下游,老百姓习惯叫它为水楼子。为了饮用水安全,日本宪兵队长年住札两个班的兵力日夜守候,并培训了一名村民作为翻译官。院子的四个角原来均建有炮楼,在解放水楼子时被炸掉了,除了少数几个鬼子从院子东北角的下水道逃走外,其余的全被八路军消灭。这座水楼子也是日本侵华的铁证。 冰棍房 图/峄山钢铁厂的冰棍房 这几间破瓦屋座落于十里泉北岸,水坝前怀,其来历非同小可。它是1958年在十里泉建设的国有大型企业峄山钢铁厂的冰棍房(冰棍也就是现在的雪糕),是专为峄钢职工加工冷饮的一个车间,可惜当时只生产了不到两年的冰棍,工厂停产设备就拆走了。因此,这几间房子也是大炼钢铁那个年代留给十里泉的唯一“文物”。钢铁厂下马后被十里泉村和民兵连当了办公室,文革前交还枣庄南电厂作为家属宿舍继续使用,现已废弃。 相关链接 ——峄山钢铁厂
1959年1月峄山钢铁厂正式开工兴建,厂址在现十里泉村北。这个厂是冶金部委托上海冶金局在峄县建设的部属大型企业,是大办钢铁时期全国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该厂全部成套设备由上海运来,配备近百部大型汽车和4部火车头等运载工具,全厂8728名职工中有4000名来自上海,加上砸焦,基建等杂工数万人齐上阵,3华里 的厂区 昼夜车水马龙,灯火通明,一片繁华景象,当时号称“小上海” ! 1959年峄山钢铁厂练生铁8123吨,年底这厂又接管了峄县经营的矿山、焦化、水泥3个生产单位,同时自建了机械、发电、耐火材料厂,形成了配套成龙生产的大型企业。 1961年下半年,峄山钢铁厂停产,正在建设中的生产设施全部停工。价值6000万元的260立方米的大型冶炼设备被当作废品处理,配备的4部火车头划规济南铁路局,其它固定资产变卖殆尽。 1968年7月,枣庄市炼铁厂在原峄山钢铁厂旧址开始建厂,基础是峄山钢铁厂留下的一座20立方米高炉。 ——峄钢十里泉发电厂 1958年上海市筹建的峄山钢铁厂下属的八大厂之一的发电厂开工建设,厂址设在峄县十里泉。工厂建有厂房一座,30米高烟囱1座,厂内安装15吨锅炉1座,750千瓦透平发电机1台,全厂职工120人。1960年7月,峄山钢铁厂十里泉发电厂开始扩建12000千瓦发电机组,1962年3月1日发电机组整体安装结束,但没有投入运行便停建。不久,峄山钢铁厂十里泉发电厂厂址与12000千瓦发电机组全部划归枣庄发电厂。2000年以后改为枣庄热电厂南厂(也就是图中的这座厂房)。 ——峄钢十里泉医院 1958年12月,中共上海市新城委决定:将大兴医院迁往山东省峄县支援峄山钢铁厂。人员及设备等分三批搬迁,1959年3月峄山钢铁厂职工医院正式成立,职工医院党支部和团支部同时建立。 1960年更名为薛城炼钢总厂铁厂职工医院(因十里泉水源不够用,峄山钢铁厂准备迁往薛城利用微山湖水继续生产),医院迁往各塔埠,下半年又迁至十里泉。 1961年底峄山钢铁厂下马后,移交枣庄矿务局,同时更名为枣庄矿务局十里泉医院,1978年迁往市区胜利路新址,旧址大部分改建为枣庄橡胶厂宿舍区,图为现橡胶厂宿舍南区原老医院门诊楼。 ——邮电峄山支局
该邮电局是为峄山钢铁厂专设的峄山支局。1960年之前,峄县属济宁地区管辖,峄山钢铁厂的厂名也是起源于济宁地区邹县的峄山。峄山钢铁厂下马后这个邮电所并没撒销,后来搬迁到各塔埠继续营业,名称一直延用到70年代,后来改为各塔埠邮电所。 成就篇 眼前这座小楼是十里泉大队1972年建的办公楼,地面两层地下一层,此时也是十里泉的兴旺时期。水坝前边从南方移植了一大片竹园,引进了驼鸟俗称象啤鸡,饲养多只可勒带棉羊,增挖了养鱼池,并购买了江淮50拖拉机,虽是二手货那时也令人刮目相看,有自己的油坊和缝纫组,学校由小学升格初中,筹建十里泉烈士陵园,组建四个大队总支部,完善扩张知青点,在齐村区还率先插种了千亩水稻,河里放养了即能食用又可观赏的红鲤鱼,十里泉大队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在全市汇演中荣获第一名,1971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清晨,民兵连嘹亮的集合号声,让人听后信心满满,干劲倍增!夜晚,时常听到大队部高音喇叭的喊声:“同志们请注意!同志们请注意!今天夜里电厂来火车,请大队副业队的同志到电厂去卸火车!” 那时卸40吨一节车箱的煤只给块儿八角的提成,但也足够一家人一个月的花销。 那个年月大家都一个样,差距不大,日子虽然清贫了些,到也没觉着苦。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令十里泉的老百姓至今十分怀念那个呈经辉煌的老十里泉! 资料来源:大社区-鲁南论坛 (峄县纸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