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种玉米改种中药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啥“谁说了算”时间:2018-03-31 近日,一份由贵州省凯里市舟溪村下发的《调整玉米种植结构通知》在网上热传。通知规定,禁止在村内多处地方种植玉米,若被通报或处罚将免去三年的合作医疗补贴。 乍一看,人们不禁觉得有些莫名:好好的玉米怎么说不让种就不让种了?种玉米又是怎么跟合作医疗扯上关系的呢?根据凯里市舟溪镇政府的回应,为切实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改变传统种植习惯,增加村民收入,经村委会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学习,村里决定发动群众减种经济价值低的玉米,改种中药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形成产业品牌,打造“一村一品”。 细究这份奇葩通知,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否适宜或许还需要更专业的讨论,但医疗补贴权益却是板上钉钉地不能和此事混为一谈。将两者捆绑在一起,与为了打赢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攻坚战的目标相比,这更像是形式主义官僚作风的体现。 调结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工作到位、沟通充分,谁也不会跟长远利益过不去。但有个前提不能忘记:凡事过犹不及,调整产业结构只是引导,种什么不种什么还得农民自己说了算。田地是承包给农户的,经营自主权在农民手里。种玉米又不是需要雷霆关停的“落后产能”,村里面就算“为了你好”,手也不能太长、更不能越界。毕竟,“发动”和“强制”还是有区别的。 好心不能办坏事,有权不能太任性。不许种植玉米,姑且还能当作是前瞻的善意,但令人狐疑的是,很多被禁止种玉米的地点是“公路沿线”“公路景区看得到的地方”。拔掉玉米种“风景”,这种呼之欲出的形式主义思维,跟当年的“荒山刷绿漆”一般无二。 再者说,将种玉米农户的行为与合作医疗补贴挂钩,又是谁给的权力?什么人该享受医疗补贴,当属于政策明文规定部分,动不动就搞“捆绑搭售”的那一套,是把公共福利当可以随便挪来挪去的筹码了吗?基层组织的这种荒唐行为,既违反了程序正义,也不合情理。当然,根据当地回应,“该通知未备案,不符合相关程序,应由镇人民政府责令改正,现通知已停止执行”。问题是,结合此前的种种案例看,一桩丑闻不能总在媒体曝光落地后,上级主管部门再出面纠正。 规模种植是方向、结构调整是导向,但是尊重农户的自主权益,应该比强制性经济收益更重要。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攻坚战,恐怕不是这么“打赢”的。如果当真这样做,就算玉米真的绝迹了,当地的民心恐怕已经失去了、法治的威严恐怕也丢掉了。扶贫要讲道理,不能玩套路;调结构要立规矩,不能不靠谱。乡村振兴的路还很漫长,公共政策不少、财政投入更多,别让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作风有机会继续长袖善舞。当然,对于频频出现的这类奇葩通知,还是建议纪检监察部门好好查查,别让公众一直看同样的笑话。(光明网 邓海建 时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