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酿造网    风味香 

SHANXIANGZAO.COM


只做高质量的产品推荐

基业百年,我们坚持做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乡土文化 >>民情风俗 >> 宋朝人一年四季有节日,中秋作为一个节日在宋代形成
详细内容

宋朝人一年四季有节日,中秋作为一个节日在宋代形成

时间:2017-10-02     作者:吴钩【转载】   来自:爱宋朝   阅读

天心阁拜月 资料01.jpg


    国家开始提出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说到振兴传统节日,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宋朝人是如何过节的。


    春节:履新之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月初一元旦(春节)是农历年的开端,也是一年当中第一个隆重的节日。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宋人谓之“元旦”、“元日”。这一天,市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即使是生活贫困的市民,过年了,也要穿上“新洁衣服,把酒相酬”。按照惯例,宋朝政府会宣布:春节期间,放开赌禁三天,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市民尽可纵情赌博。到了夜晚,贵家仕女也结伴出来逛街,进入赌场看人们赌博,到夜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元旦之日,朝廷还要举行盛大、隆重的大朝会。一大早,皇帝起身上朝,先虔诚上香,“为苍生祈百谷于上穹”。随后,皇帝给太后拜年:“元正启祚,万物惟新。伏惟皇太后陛下,膺时纳佑,与天同休。”太后回皇帝:“履新之祐,与皇帝同之。”然后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元正令节,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皇帝回答诸大臣:“履新之吉,与公等同之。”


    元宵:大闹花灯


    元宵放花灯的节日气氛,老早就开始酝酿了。才过了冬至,在京城宣德门前的御街上,官府早已用竹木搭好了用于放灯的棚楼,高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竖立着一块长三丈六尺、宽二丈四尺的巨型木牌,上书八个金色大字:“宣和彩山,与民同乐”。棚楼极是华丽,饰以鲜花、彩旗、锦帛,挂着布画,“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这种棚楼叫做“山棚”。


    从山棚到皇城宣德门,有一个大广场,官府又在广场上用棘刺围成一个大圈,长约百余丈,叫做“棘盆”。棘盆内搭建了乐棚,教坊的艺人就在这里表演音乐、百戏。游人站在棘刺外面观赏。御街两廊,每天也有民间艺人表演各种娱乐节目:魔术、杂技、说唱、歌舞、杂剧、蹴踘、猴戏、猜灯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到了元宵放灯之期,山棚万灯齐亮,“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上面站着身姿曼妙的歌妓美女,衣裙飘飘,迎风招展,宛若神仙。“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有灯球、灯槊、绢灯笼、日月灯、诗牌绢灯、镜灯、字灯、马骑灯、凤灯、水灯、硫璃灯、影灯”,灯品之多,让人目不暇接。


    清明:出游踏春


    元宵收灯之后,宋朝市民有出城探春的习惯:“上元收灯毕,都人争先出城探春,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并纵游人赏玩。”到了清明时节前后,更是形成踏春的热潮。汴京郊外,是一大片的田野、园苑、山林,每至清明时节,野外热闹如同市肆,“四野如市”,“游人士庶,车马万数”。踏春的人们“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抵暮而归”。为方便市民游春,每一年的清明时节,从农历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宋王朝的一部分皇家林苑都会向市民开放,“许士庶游行”;林苑内的一部分宫殿也是“不禁游人”,里面任艺人表演,商人货卖、博彩,游客游赏、玩乐。


    开放期间,宋朝政府还会在皇家林苑“金明池”举办盛大的水戏表演,“许士庶观赏”。精明的商家则早已抢先在“金明池”的岸边搭起彩棚,租给游客,并在园内开设了“酒食店舍、博易场户、艺人勾肆、质库”,游人可以来这里吃喝玩乐,累了就在酒店里开个房,钱花光了可以到质库典当借贷。因此,清明时节到皇家林苑探春,便成了汴京市民的习俗,“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


    端午:驱瘟辟邪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天过去了,天气渐热,夏季到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天的一个大节。此时百花盛放,宋朝人在端午节前后,家家皆插鲜花。《西湖老人繁胜录》说:从五月初一开始,杭州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端午日仍前供养。”以至有的花农,“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


    端午之日,宋朝人家家户户还要在门楣悬挂葵花、薄叶、艾草等物,诸宫观这一日也“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送馈贵宦之家”,市井上的僧道,亦会送人符篆之类。五月五日午时,宋人又有“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的习惯,认为取“午时水”沐浴之后,“一年疫气不侵”。大人还会用丝线制成“百索”、用艾叶剪成虎形的“艾虎”,给小孩子随身佩带。不管是门首悬挂的艾草,还是寺院赠送的符篆,抑或是小孩子佩带的“百索”,都被认为是祛邪之物。大概在宋朝人的观念中,端午节过后,便是炎炎夏日,容易流行疫病,所以需要用这些祛邪之物驱赶瘟邪。


    七夕:乞巧之节


    农历七月初七,宋朝人又迎来一个热闹的节日——七夕。七夕是女儿节,或者说是乞巧节,节日主题是展现“心灵手巧”。七夕之夜,宋朝的姑娘们都要制作各种奇巧小玩艺,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便是“乞巧”了。


    乞巧之时,寻常人家要洒扫庭院,富贵人家还会大摆宴席,在庭院中搭起彩楼,叫做“乞巧楼”;楼阁上摆满各种精巧小玩意、精美食品,女孩们望月穿针,焚香列拜。宋朝姑娘间流行一种很有意思的乞巧方式:捉一只小蜘蛛,关在小盒子里,七夕次日再打开盒子,看蜘蛛结出的网,如果蛛网圆正,则表示“得巧”,意味着姑娘们获得了纺织的巧智。乞巧之后,姑娘们还会互相赠送小工艺品,彼此送上美好祝福。


    今天的红男绿女,好像也过七夕,不过都是将七夕理解成了情人节,大概是因为看到七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吧。但实际上,七夕跟情人节毫无关系(宋代倒有一个情人节,那就是元宵节),恰恰相反,过去民间谈婚论嫁,还要有意避开七夕:“七月七日,迎亲嫁女避节。”为什么?你想啊,牛郎与织女有情人终成眷属,却两地分居,天各一方,一年才能见面一次。将七夕当情人过,不智。


    中秋:拜月祈愿


    炎夏将尽,金风送爽。秋天里的传统大节就是中秋了。说起来,中秋作为一个节日,还是在宋代形成的。尽管中秋赏月的风俗古已有之,大概因为秋高气爽,月色最美,最宜赏月,不过在宋代之前,中秋只是表示节气,并没有固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而且尚不是节日。宋朝时,政府才“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赏月当然是中秋节的保留节目。“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宋朝人还要拜月祈愿。宋人笔记说:“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澹伫妆饰,则愿貌似常娥,员如皓月;旧传是夜月色明朗,则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宋人中秋拜月所祈心愿,主要有三:读书人“愿早步蟾宫”,科考高中;女孩子“愿貌似嫦娥”;已婚夫妇愿多生贵子。


    冬至:祭天祭祖


    季节变换,转眼已是冬天。宋朝人的冬季有一个大节,那就是冬至。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周密《武林旧事》亦说:“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


    冬至最盛大、隆重的祭祀,当属君主亲祭的南郊祭天大典。祭天通常是“三岁一亲郊”,即每三年天子赴南郊亲祭一次。作为国家级祭礼的祭天大典,宋代的南郊之礼,场面特别盛大,仪式特别隆重,上至君主,下至百官,常常是上万人的排场。郊祭之日,“御路数十里之间,起居幕次,贵家看棚,华彩鳞砌,略无空闲去处”,开封的市民们都争着去围观龙颜。


    清末民初之际,随着帝制的终结,祭天之礼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历史地看,古代社会的天子祭天大典,有其不可抹杀的意义,典礼所表达的乃是世俗君王对上天的敬畏之心,以及为天下苍生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来源:爱宋朝,文/吴钩)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价格:00.00

价格:00.00

价格:00.00

价格:00.00

价格:00.00

价格:00.00

价格:00.00

价格:00.00

WINE  SHOPPING

网上商店:网上预订,物流配送

腾讯

阿里

淘宝

京东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