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南溪的槽坊时间:2016-04-25 自古南溪好酿酒 南溪县在四川盆地南部,南北高、中间低,境内海拔最低254米,最高592米,最大高差338米。南溪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等。该县年平均气温18.1°,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片向斜丘陵地带含有丰富的地下水,水清而甘冽,属中亚热带兼有南亚热带属性,是中国内地少有的适合酿酒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和酒菌繁殖,形成南溪产制蒸馏酒六百多年的历史和“高温量水”、“适温入窖”、“分层蒸馏”、“熟糖配种”“量质摘酒”“续糖发酵”的独特工艺。 民国时期的南溪白酒 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南溪有槽房113家,设245个桶,年产传统高粱酒已达2100吨,仅几家运销大户酒的日出境量为2吨以上。建国前,南溪城乡拥有高粱酿制者百家之多,城内以广福街集中点最有名,乡下以留宾、仙临、大观、牟坪、李庄的槽房最有名。当时的牟坪烧酒、汪家白酒、仙临水巷子酒等就非常驰名。据《南溪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南溪酿酒技术堪称一流,当时的刘友臣、张质彬、张松庭等从事酿酒事业达半个多世纪,有用料、配曲、用水、调温等一套技术,使酒色、香、味都恰到好处。当时到县外从事酿酒的名师有邓子均、贺福成、段阳春和高云武等,南溪县堪称酿酒技术力量雄厚。 二十世纪上半叶前,南溪纯高粱酒(烧酒、泡子酒、土酒、下同),规格三杯半(相当于五十七度)远销外地,当时人称肖大麻缸的肖质彬和万雨高、胡元成、秦伯祥等各家,将酒运往屏山、宜宾、高县、珙县、乐山、犍为等地销售。南溪县当时还涌现出不少背挑销售者,有九家酿制酒房的广福街,就有华昌、平安等栈房,来往洽谈酒事和赶“溜溜场”的商贩络绎不绝。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南溪有了商人团体——南溪县酒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肖载之,地处边远且与高县、长宁县为邻的李端同时设有南溪县酒商业同业公会。城乡酒业摊店比比皆是。据《李庄镇志》记载:解放前夕,李庄槽坊有5家。11月28日,据世代烤酒名家周正洪口述:民国时期李庄有三家白酒厂,其中有黄汝成一家,位李庄文星街,有两个槽坊,12个窖,12个长工。黄静儒一家,在李庄正街,有三个槽坊,18个窖,18个长工。还有彭少荣一家,这家的具体情况已无法考证。当时李庄码头来往船只从上游运盐来,运酒离开,“李庄有个王友三,又卖酒来又卖烟”的民国李庄民谣说明当时李庄“枝子酒”很盛行,而且装“枝子酒”的篓子是用竹子编成糊上牛皮纸做成的。 文人赞誉南溪酒 从明朝、清朝直至建国前,槽坊遍布山乡,南溪人民不仅酿酒,而且也有饮酒的风气,历代文人对南溪高粱酒多加赞誉。宋代杨辅世留有南溪诗云:“碧玉寒塘莹不流,红蕖行影立沙鸥。便叫不作南溪看,当得西湖十里秋。”古往今来,人生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家庭中的红白喜事,民族传统中的欢度佳节,喜庆丰收,都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不仅南溪榨制酒深受历代名人赞美,南溪纯高粱酒在云、贵、川乃至北京、上海、河南、河北、山东、广东等地区也倍受欢迎。据文献记载,“南溪白酒,气味方烈,置之资内,不亚乾烧。”广大劳动人民赞南溪纯高粱酒是“一滴香三省,一杯醉两年。”衣食足,礼义兴。当代南溪人民在社交活动中,更把酒作为表达有礼、有情之物。 南溪白酒的延续 1950年南溪县产酒449吨。1951年6月“南溪县专卖事业管理局”成立,有职工40人,税务局长兼主任是班福登,下设李庄、牟坪(时为南溪编制)、大观、仙临四个分销处。南溪县1953年产酒1376吨,1954年产酒1901吨、其中外销1061吨,工商税646943元,占全县当年税收1750725元的百分之36.95%,可见政府对南溪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白酒资源的重视和南溪白酒给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来源:宜宾日报,文/李永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