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心情不好的时候,去青岛喝啤酒看海时间:2020-02-21 在青岛喝啤酒.资料图 夏日街景白天黑夜,小区都没啥声音,这里听不到汽车喇叭,车进了老城区起伏的小巷,也只能慢慢开。老城区的树和老房子一样有年头了,大大的银杏、槐树、樟树、松树、枫树,浓荫蔽日。大树上往往有鸟巢,长尾巴的花喜鹊喳喳地叫。 这里没有步履匆匆的生活节奏,不知人都到哪里去了。经常见到写生的大人孩子,支一块画架,一个小马扎,带上瓶矿泉水,在树荫下蹲一天。昨天我“家”(作者租住当地人家)北窗下一位,南窗边一位,都在画老房、大树、远处的教堂、爬满青藤的老屋…… 清晨起来,端小锅去买豆花,顺便买点煎饼、油条、茶蛋。小超市什么都卖,屋里摆着百货、零食、油盐酱醋,门口是水果、蔬菜,还有蛤蜊——青岛人最大众化的海鲜。七八月是蛤蜊最肥时,买上两斤回家,十块钱。 夏日也是小水果上市时节,山东是水果之乡,果摊上来自山东各地的大黄杏、水蜜桃、海棠果、红心李、甜香瓜、沙囊西瓜…… 访名人故居 住在青岛老城区,能真正体会安逸静谧的市民生活。小区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年轻人大部分已在别处购房,住大楼去了…… 青岛因天蓝海阔、气候适宜,历来是中国适宜居住城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各种原因,一些非青岛籍名人移居或客居青岛,留下许多故居。 这些天,每到傍晚,我便徜徉在市南区大街小巷,逐个拜访旧居,触摸感受…… 康有为故居。康有为是广东人,却选择在青岛度过晚年。溥仪还给他的房子题写了天游堂的牌匾,所以这里也叫天游园。故居居高临下,面朝大海。 梁实秋故居。梁实秋1930年来青岛,任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他在这里开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用30年精力,直到60年代在台湾完成40册的全集翻译。梁实秋钟爱青岛,他写道:我北自辽北,南至两粤,走过十几个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华岗故居。提起一本杂志《文史哲》,我这年纪的人几乎都知道。华岗是杂志创办人,第一任社长。他的故居在龙口路40号。 沈从文故居。有大学文凭的沈从文被国立青岛大学聘为教授。他在这座房子(福山路3号)完成许多小说,还构思了《边城》。我想象着在海风吹拂下,槐树斑驳的树荫里,沈从文眯眼躺在院子里,想念他的家乡…… 萧军萧红故居。1934年,两位文学青年在这里只住了几个月,但留下脍炙人口的作品。萧军完成《八月的乡村》,萧红写出《生死场》。数月后,二人离开这里去上海投奔鲁迅。他们的故居在观象路1号。 洪深故居。离沈从文住地一墙之隔(福山路1号),他在寓所完成代表作、戏剧《劫后桃花》。后在青岛拍成电影,许多镜头取自青岛。蜿蜒石阶上是洪深的家,门前一棵老槐树当年许是新苗吧。 老舍故居。老舍入住前这里曾是黄宗英兄妹的住所。黄氏兄妹离开后,老舍因被聘国立山东大学任教,带全家搬到这里居住。他在这房子里写下《骆驼祥子》,现在这里改为骆驼祥子纪念馆。他的故居在黄县路12号。 哈啤酒 青岛啤酒名扬海内外,来青岛,特别是夏天来青岛,不可能不“喝”(青岛话叫“哈”)啤酒。哈啤酒最好就到啤酒街,为招待朋友、家人聚会,今年跑了四趟啤酒街。 啤酒街坐落在青岛登州路,依百年老厂青岛啤酒厂而建。青岛啤酒厂是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德占青岛期间由德英联合建厂,那时候叫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建厂3年后,用青岛崂山泉水制作的青岛啤酒在慕尼黑世界博览会获金牌,从此名声大噪。 青岛人把“哈(喝)啤酒、吃嘎啦(蛤蜊)”视为小康生活标志,城里大街小巷店门前都有啤酒桶。啤酒桶上有龙头开关,一拧酒就流出来。下班的人走过小店随手买上两斤啤酒,回家就着蛤蜊喝,通体凉爽,一天疲劳顿消,别提多美了。青岛人买啤酒用塑料袋提着,是全国闻名的一大风景。 从1991年始,青岛市政府每年举办啤酒节,8月中旬开始,为时半月。啤酒已成青岛另一张名片,为这座城市添加了独特色彩。(来源:金陵霜晨月) |